全站支持IPV6
收藏

传染病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健康主题 > 传染病

流行性出血热

来源: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日期:2015-04-21 浏览次数:

定义
   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(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, HFRS)。为自然疫源性疾病,鼠为主要传染源。临床上以发热、休克、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。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,我国为重疫区。
流行病学
  (一)宿主动物与传染源:
   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、包括姬鼠属(主要为黑线姬鼠)、大鼠属(主要为褐家鼠、大白鼠)、田鼠属(主要为东方田鼠)、仓鼠属(主要为黑线仓鼠)和小鼠属(小家鼠,小白鼠)。我国已查出53种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。除啮齿动物外,一些家畜也携带EHFV,包括家猫、家兔、狗、猪等,证明有多宿主性。其中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,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。人不是主要传染源。
  (二)传播途径: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,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、尿、便排出,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。
 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:
  ⒈呼吸道: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如尿、粪、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。
  ⒉消化道: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、水,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。
  ⒊接触传播:被鼠咬伤、鼠类排泄物、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、粘膜接触。
  ⒋母婴传播: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。
  ⒌虫媒传播: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。
  (三)人群易感性: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,隐性感染率较低,在野鼠型多为3~4%以下;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,有报告为15%以上,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,二次感染发病罕见。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,1--2周可达很高水平,抗体持续时间长。
  (四)流行特征
   1.病型及地区分布:
   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、北部和中部地区,包括日本(城市型及实验动物型均为大鼠型EHFV引起)、朝鲜(城市型、野鼠型、实验动物型)、苏联远东滨海区(野鼠型)及我国(野鼠型、家鼠型、实验动物型),我国疫情最重。目前我国的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,新疫区则不断增加。
     2.季节性和周期性:
     四季均可发病,但有明显高峰季节。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,从10月到次年1月,少数地区春夏间有一发病小高峰。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,从3月到6月。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、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。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,黑线姬鼠和棕背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,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。
   3.人群分布:
    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。其他人群亦可发病,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。
病原学
属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 的汉坦病毒属,负性单链RNA病毒,圆形或卵圆形,双层包膜,基因RNA可分为三个片段。血清学分型,至少可分为16型,前4型经WHO认定:            
   1型汉滩病毒—— 野鼠型   Hantann   Virus            
   2型汉城病毒—— 家鼠型   Seoul       Virus            
   3型普马拉病毒——棕背鼠型   Puumala   Virus            
   4型希望山病毒——田鼠型    Prospect    Hill   Virus
   我国流行的主要是1型和2型,前者毒力强,感染后病情重
   抵抗力:EHFV对乙醚、丙酮、氯仿脂溶剂和去氧胆酸盐敏感,不耐热和酸,56℃ 30分钟或100℃ 1分钟灭活,对紫外线、酒精、碘酒敏感。
预防与控制
   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,人通过接触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品、空气、血液均可感染该病。    
   灭鼠防鼠: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,常采用机械法和毒饵法等,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(5~6月和10~12月)前进行。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,同时作好防鼠工作,床铺不靠墙,睡高铺,屋外安装防鼠设施,防止鼠类进入屋内。   
   疫苗接种: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发病,有效保护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。   
   灭螨防螨:要保持屋内清洁、通风、干燥,用湿式清扫,必要时予过氧乙酸或福尔马林等消毒灭螨。    
   注意食品卫生:做好食具消毒、食物保藏等工作,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。剩饭菜必须加热并煮透后方可食用。
   做好个人防护: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;流行季节避免坐卧草地,不在草地上晒衣服;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,破损后应及时消毒包扎伤口;在野外工作时,要穿袜子,扎紧裤腿、袖口,以防螨类叮咬。
   严格消毒隔离:对鼠类动物的尸体及其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,防止污染环境;病人及早接受隔离治疗,对其流出的血、分泌物、排泄物等做好消毒处理。   
   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灭鼠,值得医患注意的是:生活在疫区或潜伏期内到过疫区者,初期症状有发热、出血、肾脏损害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,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就地抢救。
   近年来,由于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高,治疗措施的不断改进,抓好“三早一就”,本病的病死率已普遍下降,绝大多数的病人(95%)均可治愈出院,病后无明显后遗症,可完全恢复健康。极个别病人由于病情重,治疗不及时,严重者导致死亡。多年来的经验证明,抓好“三早一就”(早诊断,早休息,早治疗)是本病治疗的关键,把好四关(休克、肾衰、出血、感染)亦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。坚持早期定度有助于发现危重患者;采用多种方法监测病情,进行预防性治疗、防止致死性并发症的出现,降低病死率,提高治愈率。

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椰海大道56号 邮编:570203 琼ICP备15001727号
建议使用 1024*768或更高的分辨率,IE8.0以上浏览器 ,累计访问人数: